《青韵流光——汝州张公巷窑遗址前四次发掘成果展》6月10日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开展以来,受到了学界和陶瓷艺术爱好者的高度关注,全国各地观众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6月22日,展览又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观众:南开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学院副院长刘毅教授。作为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刘毅对中国陶瓷考古尤为关注,张公巷窑遗址前四次考古成果集中展出、首次对外亮相,自然也吸引了刘毅前来“眼见为实”。

看展览,收获大


(资料图片)

“看完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张公巷窑遗址发掘成果的展览,我感觉收获很大。”在展厅面对一件件张公巷窑遗址出土的瓷器,刘毅从各个角度仔细端详。他告诉记者,张公巷窑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窑址,虽然窑址发现时间并不早,是2000年在汝州张公巷开始发掘的。“很荣幸这个窑址刚刚发现的时候,我正好在河南做调查,和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在现场见了一面,当时基本可以认定这是一处窑址。”

回忆当年张公巷窑刚刚发现的时候,刘毅记忆犹新:“当时发掘面积并不大,只有280多平方米,现场有大量的窑具、烧土,证明窑址就在附近。但很遗憾当时的出土物比较乱,年代也不好把握。”

张公巷窑于2000年、2001年、2004年、2012年先后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刘毅也关注着张公巷窑遗址的每一次发掘。“前四次发掘每次都有很多新东西呈现。也可以初步判定张公巷窑的基本面貌,是接近北宋汝窑,也有研究者叫汝官窑或者官汝窑。”刘毅认为,张公巷窑和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等当时几处窑址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釉色的追求上、工艺上有着明显的共性和关系,可以看到张公巷窑和跟汝窑关系非常密切,“单纯从釉色来看和汝窑非常相似,但和汝瓷又有两点突出的不同:胎色比汝窑淡,烧造工艺也不同,张公巷窑大多是圈足垫烧,支烧的很少,而汝窑大量的是支烧。张公巷窑和汝窑猛一看很像,但釉色釉质都不完全一样。”

刘毅表示,过去发现这种窑址并不多,在传世的器物中也没见过这样的标本,“上世纪50年代有过这样的标本,但不知道来源。过去叫‘类汝窑’,张公巷窑址发现以后解决了这种瓷的产地的问题,现在就需要解决年代的问题。”

至于张公巷窑的具体年代,刘毅根据目前的出土资料认为还无法定论。“是北宋、金还是其他时期,由于没有发现绝对的纪年资料,还不能定论,学界还有不同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张公巷窑是一处高等级瓷器的特殊窑场,地位非常重要。”刘毅表示,相信今后的发掘还有更新的资料出现,“这次展览对于推介这处窑址,把窑址研究引向深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郑州巩义窑“非常重要”

作为陶瓷专家,刘毅对中国陶瓷的起源、发展了然于胸,对郑州地区的巩义窑赞赏有加。

“郑州地区的陶瓷往上可以追溯到很早,陶有大河村遗址,双槐树遗址等。就瓷器来说,在郑州商城的遗址和墓葬当中出土了原始瓷器,虽然不能算中国最早的瓷器,但数量大、成器和后代一脉相承。”说到郑州地区陶瓷的发展,刘毅认为巩义窑在唐代、隋代甚至北朝,“是非常重要的窑址”,在北朝时,巩义窑就是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之一。

在刘毅看来,白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件很重要的事,从夏商以来到宋代,青瓷一直是中国瓷器的主流,白瓷出现时间比较晚,公认的看法是北朝晚期白瓷出现。“白瓷的出现之所以重要,除了白瓷是和青瓷是非常重要的、并列的两大品种外,还因为宋、元以后大量的彩瓷、部分颜色釉瓷器,都是以白瓷为基础。”刘毅告诉记者,巩义窑除了白瓷以外还有其他很多品种,如绞胎瓷器、彩釉窑(唐三彩)、唐青花等,都是巩义窑标志性产品,可以说是“精品迭出”。

中国瓷器影响世界

“陶器世界上很多遗址上都有发现,人类使用同陶器带有普遍性,是人类文明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但瓷器在很长时间内遗址都是中国独有的。”提到中国陶瓷,刘毅自豪地表示,陶瓷对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品种,瓷器是中国人独立发明的,根据考古资料发现,中国最早的瓷距离现在有4000年历史,就是在中国文献历史上夏代纪年。

刘毅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近4000年时光中,中国瓷器的发展是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一直到现在,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根据现有资料,不晚于唐代,中国瓷器开始大量流传于海外,包括东亚、南亚、西亚甚至大量到欧洲,中国瓷器运销海外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器物,对他们的生活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记者 左丽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