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位改建、老房电梯更换、居民楼外立面老化脱落……近年来,新华路街道东镇居民区面临的社区治理难题层出不穷。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从根本上提升社区自治水平,东镇居民区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牵头成立了“东镇红色业委会自治联盟”,以“化零为整”的方式梳理各小区的短板弱项和优势资源,破解社区治理顽症痼疾。


(相关资料图)

理清单,定先后

为“三驾马车”修好轮胎

“以前走在小区里提心吊胆的,生怕被落下来的东西砸到,现在再也没有这方面的担心了,我每天都要到楼下走一走……”上午九点,记者来到位于东镇居民区的华山嘉苑小区,遇到了正在楼下散步的居民陆老伯。陆老伯是小区的老住户,对这里感情颇深,但此前由于担心楼体老化而导致的高坠问题,他一度犹豫是否要卖房搬离。小区的更新改造,解决了他的心病。

原来,华山嘉苑是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高层商品房小区。2021年,因楼体老化,小区出现过多起外立面脱落高坠事故。解决安全隐患是当务之急,东镇居民区第一时间向新华路街道申请了专项维修资金。但由于部分居民对改造项目有所顾虑,小区业委会又长期缺位,致使项目缺少明确责任主体,修缮工程迟迟无法启动。

为了合法合规地有序推进项目,东镇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将小区业委会重组前置,多次发动小区内在职党员召开“红色议事厅”专题会议,以党员包干、楼组长包干的方式,向存疑的居民进行解释沟通,做好思想工作。与此同时,居民区党总支还挖掘了小区内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居民,鼓励他们参选业委会委员,更好地推进项目进展与验收。在此过程中,“小区外立面如何更换、加固”“项目改造呈现效果”等居民关心的大小事,都以展板等形式一一公布。居民楼正式改造前,项目还率先更新了小区入口处公共设施的外立面,让居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解改造后的具体效果,进一步打消了居民们的担忧。

有了一颗颗“定心丸”,最终,在东镇居民区党总支的引领下,经全体业主投票,华山嘉苑选出了一个由“热心肠”、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和党员为主力的业委会。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热情被激发,社区治理和更新改造也得以步入正轨。

如今,华山嘉苑不仅楼体外立面更加牢固、安全了,小区绿化和整体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更新样板。

华山嘉苑的改造更新,给东镇居民区党总支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悉,东镇居民区辖有居住小区13个,以20世纪80到9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为主,且多为100—400户左右的小型社区,老年居民群体约占总人口的近四成。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迫切需求和日益老化的硬件设施使得这里的社区治理矛盾日益突出。

基层治理中,服务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把人组织和动员起来是关键。通过深入调研,东镇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发现,区域内的小区在普遍存在设施老化等共性问题的同时,小区物业也基本上都面临着资金紧张、服务跟不上需求的情况。

“如果毗邻的小区之间互帮互助,实现资源和治理经验的互通有无,是否能够破解小型社区的治理难题呢?”带着这个构想,东镇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从华山嘉苑更新改造的经验中找灵感,聚焦业委会赋能,强化党组织对业委会组建、履职的指导和监督,摸索用“化零为整”的方式,梳理各小区的短板弱项和优势资源,让业委会与物业能更好地与居委会同向而行,让“三驾马车”走得更稳、更快。

找共性,聚合力

让“三驾马车”行稳致远

2022年7月10日,随着《东镇红色业委会自治联盟章程》通过,“东镇红色业委会自治联盟”这支在党建引领下组建的居民区自治、善治联盟正式形成。而业委会自治联盟的成立,并非易事。

“长期以来,各个小区的业委会习惯了‘各人自扫门前雪’,对于彼此之间的的协作还是有所顾虑。”东镇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任平华告诉记者,为了让联盟内的各小区业委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东镇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创造机会让各小区业委会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彼此的小区管理思路……原本的隔阂与不信任逐渐消解。“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件让我记忆深刻的小事——有个小区需要修剪比较粗的树枝,但没有大型锯子。因为各业委会之前彼此也认识了,就拜托这边帮他们从其他小区借,没想到很快就借到了。这样的情况之前是很少有的。”

通过一次次的交流、互动与彼此帮助,“东镇红色业委会自治联盟”的成立水到渠成。正式成立后,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引导下,联盟持续发挥“四位一体”效能,实现共性问题“复制、粘贴”解决,个性问题出谋划策、赋能助力,让各小区的治理告别了以往“单打独斗”或“闭门造车”的局面。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社区治理难题多且复杂,项目推进的先后顺序又该如何来定?作为居民意见的“召集人”,自治联盟起到了“传声筒”作用。如今,遇到居民区项目更新、改造等事项时,各业委会都会与居委通过听证会、调研和家访等形式,收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列出各小区的《问题整改清单》和《价值创造清单》,对照这两份清单,根据轻重缓急,有计划地推动各类实事项目。近期,福苑大厦小区的停车难问题,就因此迎刃而解。

据了解,前段时间,由于福苑大厦小区立体车库严重老化,存在安全隐患,小区业委会就将“立体车库报废更新”列为了《问题整改清单》的第一项。

然而,改造资金从哪里来?施工是否对部分住户采光有影响?施工阶段小区车辆的临时停放怎么解决……“立体车库报废更新”的计划刚一提出,小区居民就列出了一系列实际问题。

打消居民顾虑是实施工程的前提,作为小区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的召集人和组织者,福苑大厦小区业委会在项目申报阶段便先行一步,开展了项目是否合法合规的分析及工程的可行性分析。

整体系统整改方案协调过程中,业委会联盟成员也加入了进来,一起出谋划策,有的帮忙联系和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初选可行的施工方案;有的发动和组织居民投票,跟踪施工安全和质量;有的则积极与物业沟通,配合相关流程,让整改方案得以快速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区三个地面电井的协调处理中,“东镇红色业委会自治联盟”更是帮助福苑大厦小区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原来,项目方给出的第一套方案工期长、工程量大,费用也相对较高,令大部分居民难以接受。附近华山嘉苑小区的业委会主任石建伟有工程相关工作经历,在得知情况后,特意到福苑大厦小区实地查看工地情况。他改变思路,给出了在原电井上加盖防护网的建议,其优势是工期短、成本低,且同样能达到预期效果。方案上报后,得到项目方的确认和肯定。这一小小的改动,直接节约了30万元的支出,不仅圆满解决了立体车库更新的大难题,也让各个业委会之间的人心更加凝聚,形成了自治共治、共同干事的良好氛围。

重统筹,设机制

为“三驾马车”添加引擎

在“东镇红色业委会自治联盟”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前不久,困扰法华苑等东镇居民区13个小区的“大树扰民”问题,也有了协同解决的“绿枝归根”方案。

记者了解到,在过去“各自为阵”的情形下,面对高昂的树枝修剪和运输费,各小区往往会相互推诿。自治联盟成立后,多方联动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理念让“一盘散沙”聚拢了起来,共性问题的集约化、规模化处理,既节约了单位成本又提升了效率。换位思考、互帮互助已然成为了东镇居民区社区治理最鲜明的亮色。

经自治联盟的指导和业委会的同意,一些物业工作者成为了流动的“服务员”,工作半径从单一的某个小区延伸至周边,“你家小区的维修师傅能来我这里修水管,我这里的保洁阿姨也能帮你扫扫地……”类似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常见。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物业工作力量被合理统筹分配,形成了“三驾马车”共商共治共享共荣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随着自治联盟日渐成熟完善,东镇居民区“三圈工作法”也应运而生。“三圈”由居民区党总支领导下的骨干团队组成的“核心内圈”、在职和在册党员组成的“坚固中圈”、楼组长和志愿者参与的“活力外圈”构成。据任平华介绍,在推进社区共治、善治过程中,“核心内圈”里,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组成的“七人核心团队”负责把稳工作方向,组织协调动员会议,调动外部资源,是“托底”保障完成任务的基石;“坚固中圈”负责收集和听取党员意见和建议,分配任务、做好宣传,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枢;“活力外圈”则是监督、协调、落实各项工作的主力,更是挖掘和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发动者”,旨在给居委会减负担、为业委会增能量、让物业做事有方向。

“希望通过用好‘三圈工作法’,增强居民自主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动性,真正实现居民的事自己就能办、愿意办、办得好。”在任平华看来,推动基层治理要抓好两个关键要素,一是人动起来,二是资金动起来。目前,东镇居民区党总支正在着眼于后者,实验并探索“小区经济"模式,一手开源、一手节流,指导自治联盟与物业公司打好配合,凭借市场化理念深度挖掘“老龄化”社区服务产品,动态利用社区闲置空间和人力资源,让老房子也能“开花结果”,有所产出,为化解“物业资金紧张与居民需求不匹配”这社会普遍存在的治理难题树立“东镇样本”。